衰退風險上升,通脹交易要反轉了?
高通脹、貨幣緊縮政策下,近期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擔憂不斷加劇,令大宗商品需求承壓。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延續下跌趨勢。
6月9日以來,近兩年飆升200余點的全球主要大宗商品指數——CRB商品指數便開始了連續回調,近10個交易日下跌超20點。無獨有偶,截至發稿,文華商品指數報207.17點,較6月9日高點下跌近10%。
這一背景下,有關“2022年或是大宗商品見頂之年”的觀點不絕于耳。那么,自2020年開始的本輪大宗商品牛市,是否會在今年終結?
瑞士信貸股票衍生品策略師 Mandy Xu 表示,經濟衰退的風險意味著能源行業的進一步上行空間可能相當有限,因而這個今年以來唯一上行的板塊可能成為投資者的下一個“潛在痛點”。同時,近期衍生品市場對原油看跌期權需求的走高也表明,不斷惡化的經濟前景對需求端的沖擊可能超過供應端的挑戰:
“即便是石油等供應最受限的商品,我們也在衍生品市場看到人們開始更多地對沖其價格下行風險。”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大宗商品分析師 Vivek Dhar 也表示:
“鑒于需求前景疲軟,大多數礦業和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是合理的。”
不過,市場上也不乏看多者。
英國能源和商品貿易公司首席執行官 Russell Hardy 表示,由于中國能源需求復蘇,疊加市場擔心能源商品生產商限制產能即將耗盡,油價不太可能下跌。
通脹交易
通常而言,溫和的通脹是全球共振繁榮的前提,而惡性通脹會導致全球的基本面此起彼伏。
面對通脹威脅,投資者仍希望能采用一些投資策略來維持其資產組合的回報并對沖風險,這類策略時常被稱作“通脹交易”。
通常而言,購入通貨膨脹保值債券、價值股、黃金以及部分大宗商品是傳統“通脹交易”的選擇。本輪通脹周期中,在投資不足、疫情影響、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的影響下,原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堪稱對沖通脹的“最佳選擇”。
(文章來源:華爾街見聞)
閱讀 89225 |
|